檢測簡介


計畫緣起

1994年《師資培育法》開啟我國師資培育多元化模式,為確保師資培育品質,《師資培育法》除規範師資培育課程外,也採檢定制度用以授予教師證書,確保教師教學專業能力。2003年《師資培育法》修正前,我國採用初複檢方式,但因形式化且無實質掌握師資培育生(以下簡稱師資生)教師專業知能,促使於2003年修正改採考試制,以教師資格檢定考試方式進行,但因筆試有其無法掌握師資生活化教學專業知識之限制,也無法檢核師資生專業態度,致使我國必須思考掌握師資生真實教學專業知能之方式。

另外,我國師資培育制度的發展歷程,雖有師資培育課程作為培育專業教師的知識基礎,確保師資生具有教育專業知識,但是學校教學現場是具有複雜性、及時性、脈絡性、不確定性、個別性等特質,教師必須能在進入學校教室現場之初,即具有回應多面向性的教室環境的能力,持有教師證書者,也必須證明具有執行教學的專業能力,妥切安排與處理學生學習相關事宜,諸如適當回應學生、家長、學校需要等。是以,取得教師證書者必須能夠證明具有教師工作所需的知能,且讓欲取得教師證書者透過多元機制(諸如測驗、檢測、評量等),證明其具有執行教學專業能力。有鑑於此,具體檢測師資生教學專業知能方式值得開發。 除此之外,2012年教育部公布《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延續2006年「師資培育品質提升方案」以教師專業標準做為政策方向,致使我國如落實教師專業標準政策,必須考量與規劃可以具體評量師資生專業表現符合標準的程度,方能授予教師證書或相關證明,以茲確保師資生真實教學專業知能,也才能落實標準本位師資培育政策。

基於國際經驗與相關研究成果建議指出,證明師資生教學專業知能必須採用多元方式進行,經由系統規劃教師專業化歷程各個階段師資生或教師完備的教學專業知能程度。在此基礎之上,我國未來可能面臨師資培育課程鬆綁、先檢定後實習等轉變,同樣促使職前階段尾端掌控師資生教學專業知能的機制,實有發展的必要性與需要性。


目前現況

為具體掌握師資生教學專業知能程度,規劃相關機制或措施之前瞻性,本計畫探究我國現有取得教師證書制度,根據《師資培育法》之規定,欲取得教師證書者,必須取得師資生資格,依規定期限修畢普通課程、專門課程、教育專業課程後,進行半年之教育實習課程,成績及格後,取得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證明書,參加教師資格檢定考試,通過後取得教師證書。

檢視師資職前教育歷程可以具體掌控師資生教學專業知能之機制,包括課程成績與教師資格檢定考試。進一步探究課程成績,根據教育專業課程之內涵,可以包括教育基礎課程、教育方法課程、教材教法與教學實習課程,除此之外,還包括教育實習課程。分析能具體展現教學專業知能最為相關的課程,可包括教材教法與教學實習課程以及教育實習課程,但探究其評量,具有評分者信度與評分內涵差異之問題。由於教材教法、教學實習、教育實習課程的授課教師不一,評分者共識難以凝聚;各科授課大綱主題與評分方式和比例不一,授課內容尚難一致;評分標準也因授課教師與評分方式差異,而難有相同的標準。因此,取得修畢教育專業課程者,實難等同於具有執行教學專業能力。

又教師資格檢定考試採筆試方式進行,雖然紙筆方式亦為檢測師資生教學專業知能方式之一,然而紙筆測驗無法測量出師資生複雜的認知與表現能力、也僅能測量低認知層次的能力、欠缺效度證明具體教學專業知能、無法評量活化教學知識、測驗範圍難以含括教師專業知識與素養等問題,在國內外都有不少質疑聲音,更難以證明通過教師資格檢定考試者具有真實執行教學專業能力。

如以證明具有真實教學知能為主的評量或檢測方式,我國現有不少的競賽方式,諸如教案以及師資生教學能力競賽;而檢測方式,如板書能力檢測、說故事能力檢測等。檢視競賽活動設計,係採競爭方式進行,競賽項目多元;而檢測基本能力則具有基本能力的評量,具有普遍性,然約束所有師資生必須參與的力道不足。無論競賽或檢測方式,都可以是具體展現師資生教學專業知能的方式,但是如做為師資職前階段尾端掌控師資生表現的方式,必須轉化其辦理形式,且事先規劃相關配套措施,包括檢測單位、檢測環境與設備、檢測項目評分內涵、評分等級、通過與不通過的界定、發證單位與造冊、適用時機等,促使師資生教學專業知能的評量方式的規劃與設計,必須能與現行相關制度或措施相互融合,並且納入評量師資生教學專業知能系統之思考與規劃。

有鑑於此,本計畫為補足紙筆測驗無法具體展現師資生教學實務能力之限制,並與教師資格檢定考試的測驗專業知能相呼應,將定位為檢測師資生教學實務能力;另外,考量教育實習課程階段既有的實習檔案設計,係屬於長時間蒐集與展現師資生表現的評量方式,本計畫具體展現師資生教學實務能力之性質,定位為特定時間的檢測,可與檔案評量產生互補效應,檢測項目亦可成為檔案內容之一,提供師資生教學實務能力之具體證明;再者,思考教師資格檢定考試的固定時間設計,本計畫規劃師資生教學實務能力檢測,將採歷時不連續且累積方式進行,換言之,師資生可於修習職前教育階段時間內,依據自身準備程度,參與各項檢測,通過後取得各項教學實務能力的證明。因此本計畫第一期於103年6月起,透過規劃教學實務能力之項目,依各師資類科、學校階段別以及學(群)科領域的差異,發展師資生應具備教學實務能力的檢測項目、方式、程序、檢測指標、評分表以及配套措施,期望能成為展現師資生教學專業知能系統之一,掌握我國師資培育品質與師資生真實教學實務能力。

根據本計畫第一期之執行成果,於103年6月至12月間,已規劃出「教案設計」、「學習評量」、「教學媒體設計與運用(一):多媒體設計與運用」以及「教學媒體設計與運用(二):教具設計」四項檢測項目,區分為「國民中學」、「高級中學」及「高級職業學校」三個學校階段別,在檢測科目方面,針對不同學校階段別發展了「國文」、「英文」以及「數學」三門基本學科,共計中等學校師資類科檢測項目四項,發展不同學校類型12項次。並於103年11月1日至2日對師資生進行檢測,亦在檢測之後針對檢測過程、方法及內容召開評分人員檢討會議,以期使本檢測計畫更臻完善。


計畫目標

為成為展現師資生教學專業知能系統之一,並掌握我國師資培育品質與師資生教學實務能力,本計畫係為總計畫(即師資生教學實務能力檢測總計畫)下子計畫之一,即以發展中等學校師資培育類科檢測教學實務能力事宜,奠基於103年度的研究成果,精緻化與專業化各項檢項目。具體來說,本期計畫目標為:
一、針對「學習評量」檢測項目之內容進行調整與研發。
二、進行檢測項目精緻發展與推廣,並持續辦理檢測活動。
三、發展各學校階段別,各學(群)科領域之檢測題庫。
四、召開跨學科檢測項目會議,發展社會領域與自然領域兩項跨學科檢測項目。
五、召開相關會議研發與修正四項跨師資培育類科共同檢測項目(課程與教學設計、教學演示、語文表達與媒體運用、學習評量)。
六、研發檢測項目之操作手冊、標準作業流程等標準程序。


預期效益

一、持續發展中等學校師資類科師資生教學實務能力檢測各學科領域題目資料庫。
二、修正辦理教學實務能力檢測配套措施。
三、具體展現師資生教學實務能力程度。
四、提供師資生參與教師甄試之參考。
五、結合學(群)科中心以及教學輔導團之資源,使檢測項目能更符應教學現場之狀況。
六、與教師資格檢定考試產生互補效果。
七、與教育實習課程和教師資格檢定考試為掌握師資生真實教學能力系統之一。
八、發展整合我國檢核教師素質系統之先驅。